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有多方面的考虑:
1. 战略考虑: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是楚军的主要将领,他的军队在西楚地区相对较强。项羽可能认为,如果他过江东进攻刘邦的势力范围,可能会面临刘邦军队的有利地形和充足的资源,这对楚军来说是一个挑战。
2. 内部矛盾:楚汉战争期间,项羽与刘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项羽可能担心过江东后,刘邦会对他采取行动,包括与其他楚军将领合作,对他进行围剿或背叛。
3. 资源和后勤:过江东需要大量的船只和物资支持,而项羽可能认为自己的军队在这方面并不具备足够的优势。他可能担心过江后无法得到足够的补给和支持,导致军队的困境。
4. 楚国传统观念:项羽作为楚国的将领,可能受到一些楚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据楚国的传统,江东地区被视为神圣的地方,过江东可能被视为不吉利或违背楚国的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具体情况可能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历史上的决策往往是复杂的,涉及到多方面的考虑和权衡。
之所以项羽不肯过江东,主要还是因为江东一带是项羽跟随叔父起兵的地方,而项羽是战败才被迫逃到江东的,因为觉得自己并没有颜面再见江东的父老,所以就不肯跋涉到江东去。
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因为傲,所以会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态。
公元前206年二月,分封诸侯,以刘邦为汉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不久,田荣、陈余于齐、赵等地举兵反楚,刘邦乘机平定三秦,进逼西楚,楚汉之争随之爆发。项羽虽于战争前期取得胜利,但因分封诸侯,内部矛盾重重,加以战略决策失宜,军事形势日益不利,终被围困垓下,夜闻楚歌四起,以为汉军已得楚地,遂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从江东带走的八千子弟兵如今无一生还,自己没有脸面回江东见父老乡亲。
然而,后世对这个项羽自称的这个不肯过江的原因多有不同看法,从古至今至少有五种猜测与评说较有代表性
项羽自始至终都没有问自己一句,是不是他自己作错了!哪怕兵败依然要证明自己神勇,走到这一步是天要亡他,不是他之过。所以去江东重整河山有何意思,还是不是被老天针对,项羽已经对着针对自己的世间绝望选择自尽是对自己的解脱也是一种放下。
确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
当年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今无一人还,“纵彼不言,籍不独愧于心乎?”。贵族的出身,坦荡的襟怀,“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何面目见之”。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吾国古代诗人写诗作词,善用典故来抒发情感。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用典故讽刺了南宋。
这句诗出自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全诗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看似赞颂西楚霸王项羽的贵族精神,宁肯战死,也不肯当逃兵,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实质是用项羽的典故,来反衬南宋政权的苟且无能。
同时这首诗,也讽刺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他身为建宁知府,大敌侵犯吓破了胆,不敢奋起反抗,却弃城而逃。
李清照虽为诗人,却是血气方刚的女中豪杰。
家国罹难山河沦丧,她悲愤难已,思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肯逃跑过江东的项羽。
李清照身逢乱世,但她毕竟还是南宋一朝的子民,不能直接抨击南宋统治者,只能在诗中借用项羽这个典故,含沙射影,借古讽今,揭露南宋的腐朽。
因此,李清照在诗中,用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典故,辛辣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给后人留下了一首传颂至今的千古名句。
项羽在乌江边宁愿自刎也不肯过江东,一般人认为是项羽性格的原因,关键在于一个“傲”字,因为傲,所以会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态,这个大体上也确实符合项羽的个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项羽不服输,如杜牧所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行不行呢?咱们就来细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项羽的乌江自刎现场,当时项羽带着八百精锐骑兵突围,突围自然是为了求生,而此刻项羽突围求生的方向,应该就是江东。
但因为是夜奔,在渡过淮河之后,项羽发觉自己身后,已然只剩一百多骑兵(是不是有种众叛亲离的感觉),而包围而来的汉军,据说有五千骑兵,以一百对付五千,显然不行。于是项羽继续向东南方向,抵达阴陵(今安徽定远),又被一个不厚道的老农骗入一片沼泽地,好不容易兜转出来,又遇到汉军,等到他们撤退到东城境内的一座山上之际,身边已然只剩二十八名骑兵,而汉军穷追不舍,犹有数千人。
这时候项羽的行为便很有他的个性,在临死关头,他居然还要“现”——向部下证明自己不是不够勇猛,于是将二十八人分成四组,每组七人,冲入汉军,来一场“勇者的游戏”。当然这些细节我们都不啰嗦了,只讲最终项羽杀了近百汉军,本方只损失两人。
但杀几十个汉军有什么用呢?项羽这便来到了乌江边,遇见了乌江亭长。亭长劝他东渡乌江,回江东来一个东山再起。
按理说,这个本来就是项羽的计划,要不然他从垓下重围跑出来做什么?要大杀一场然后玩自刎,在垓下直接玩不是很好,为什么要跑到乌江来呢?
但事实是:到这一刻,项羽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第一他发现:自己的军队原来已经不靠谱,八百人跑出来,没怎么打就成了一百,现如今更只剩二十六个,这个是不是”众叛“?
第二他发现:阴陵(属楚地)的老农居然也不靠谱,故意给他指错路,这是不是意味着楚地的百姓也抛弃了他?这一点,结合之前韩信故意制造的”四面楚歌“,更给他”众叛“的印象。
第三便要提到一个大家不太熟悉、但在这一刻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那便是项羽的大司马周殷,项羽北上之际,其实是将整个后方交付给他,然就是这个家伙,却在此前叛变。另一个南方诸侯衡山王吴芮,也早已见风使舵。当时还愿意为项羽坚守的诸侯,只有江陵的临江王共尉,他一直扛到项羽死后,才城破被杀。
第四要说江东,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民众十万。但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实际上江东的精锐子弟也就是壮力男青年,其实都跟随项梁项羽战死在中原,剩下的战斗力已然不多,纵然能拉起一支队伍,但这样的队伍,如何跟刘邦的天下之师对抗?而且江东当时的经济,也完全不能与后来相提并论,即便是能相持一段时间,最终也难以为继。正因为这些缘故,所以项羽改变了原定计划,不再将战火引入江东,一切就到此为止。他将坐下乌锥马赐予亭长(这个动作,意味着他认为马儿无罪,不该为自己陪葬。马儿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江东百姓,由此可见项羽此时的心迹)。
随后,项羽便转身冲入汉军阵中,一口气又杀了数百汉兵,最终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就在汉军重重包围之中,他又看见一个熟人,那就是在汉军做骑兵司马的吕马童,于是他就跟小吕说:“汉王出千金、一万户的赏赐买我的人头,现在我就帮你吧!”于是挥刀自刎!
(从项羽人生最后阶段的言行举止来看,他已然完全看透生死,在人们印象中粗暴的他,反而在最后一刻为马儿着想、为江东百姓着想、为吕马童着想,这便是大家常说的所谓英雄气概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